九江英智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中国制造业如何创新突围
发布时间:2016-04-21 09:07浏览次数:

今天,我们的制造业走到了新的阶段,就是如何利用信息化制造技术,来完成从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突破。相信这两个突破,将是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实现突围的重要手段。

    4月18日,中央“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围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作了相关报告。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忆往昔,中国制造峥嵘岁月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脱离实际的创新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现阶段的工业基础、高科技的技术基础、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基础。我国的制造业主要经历过苏联援建、“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我国的制造业实现了部分高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制造业的国际对接,促使我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

    苏联援建奠定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的工业体系。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并没有制造业基础。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156项重点工程,包括长春一汽、鞍山钢厂等,这些工程奠定了中国的制造业基础。后来苏联撤资、撤专家,使得中国的制造业进入调整期。而如果没有苏联给我国奠定工业基础,我国不太可能制造出飞机、导弹、航空航天等。

    “三线建设”促进自主创新。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开始深刻意识到军事工业对一个国家的作用。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始大力推广军事工业,主要布局在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区。在今天的中国高科技领域中,许多有影响力的企业都是那个时代的成果。例如,现在的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七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长庆油田、陕飞、中国二汽等。这些“三线建设”的很多企业,成为我国现在高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对接世界制造。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制造业打开了国门,和国际上的制造业直接对接。这一轮的制造业升级和发展完成了制造业技术的提升。尽管有些高端制造业(如高难度的芯片)我国还做不到,但是横向比较,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已经很高,且一般型产品的制造水平已达到世界水平。尤其是WTO之后,国外的高科技制造业进入中国,例如,苹果手机的制造就在中国。虽然作为苹果的制造商,只能获取苹果利润中非常少的部分,但中国能生产这些高科技产品就已不易。若中国没有国外的技术进来、没有高科技的制造设备进来,就不会有华为、中兴、海尔、联想等企业。这恰恰是中国下一步发展自主创新的制造业基础,也是培养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的基础。

    任何一个制造业发展的第三个过程都是制造技术、制造工艺。今天,中国和德国日本的技术差距除了前端的研发技术以外,制约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和难点就是制造技术,我们缺少一大批成熟的产业工人。

看今朝,中国制造路向何处

    今天,中国制造业进入到全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曾经为我国就业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因成本原因转移出去。当它们转移出去后,我国的制造业要继续发展,主要靠两大创新方式。第一,技术创新;第二,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即并购、合作促进技术升级。

    以广东为例,珠江东岸,以东莞为核心,“三来一补”的产业大量疏解到老挝、越南等地;珠江西岸,制造业水平虽然很高,但总体来看制造业技术水平还是不够,这就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技术升级将成为这类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那么,技术的来源有哪几种呢?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有两种,一个是并购,一个是合作。完全靠自主研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还存在巨大的问题。我们在做顺德城市战略的时候,当地一家精密机械制造公司依托欧美金融危机的机会,于2011年收购了美国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装备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过两年的技术吸收消化,整个品牌已开始盘活。通过这样的海外并购,该企业实现了技术的升级,使得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其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6万元上升到54万元。另一方面,该公司利用收购的美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已行销至南美洲、大洋洲、东欧、非洲等区域,实现了国际化。

    我国很多科研院所具有很强的技术,但是缺乏市场理念,技术无法与市场对接。具有强大市场能力的企业若能和拥有技术的科研院所合作,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机会,创造出更好的收益。我们现在服务的一家做厨电、橱柜的中山企业,他们和中科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的教授联合研发了智能微波降甲醛设备,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技术,达到了降低板材中甲醛含量的目的。技术和市场的合作,使得该教授的技术获得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模式创新,即“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是IBM。IBM原先主要生产计算机,各种大型机、小型机、笔记本等。在上个世纪末,它开始提出电子商务,进行转型。到本世纪初,它将自己的笔记本、PC机卖给了联想。这一系列变化,都在说明IBM正在从一个制造业企业向“制造业+服务业”的企业转型。制造业服务化和制造业的服务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现在推出的两化融合的重要的体现。

    “制造业+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原因一是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使得制造业可以更广域地布局;二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信息沟通和连接更便捷;三是制造业的复杂性、系统性越来越大,单靠某个产品很难将体系连接起来,必须借助一个可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机构才能完成。朝着服务业迈进,或者说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模式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升级的新一轮目标。

    那么,怎么升级呢?不是企业只会做产品,也不是简单地提供服务,而是基于价值链的服务中,是否提供用户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这将是中国制造业升级能否完成、或者说企业能否从整个制造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制造业+服务业”的升级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这是一种方向。第二,提供更为复杂的集成化技术。原来要做机床的做机床、做数据库的做数据库、做软件设计的做软件设计,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必须把机床、软件设计、数据库和企业管理等集合在一起,把设计、工艺、生产等集成在一起,实现承包集成技术。这也是互联网跨界整合的核心,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本质不是将互联网和某个东西简单地结合,而是要把互联网有效地融入到传统制造业之中,成为制造业的一部分,成为一个企业服务用户的核心内容。而互联网化的本质,未来将是去互联网化,就像电话从此前做生意的一个重要通讯工具,转化为当前做生意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的制造业走到了新的阶段,就是如何利用信息化制造技术,来完成从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突破。相信这两个突破,将是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实现突围的重要手段。

    (作者系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北京战略中心高级策划师)


0792-8321553